上一页|1|
/1页

主题:高铁适当降速将让“中国速度”更令人信服

发表于2011-08-23
为了充分安全、为了更高质量,适当降速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高铁降速并非什么坏事,中国大力发展现代化铁路的方向不会因此改变。这样的“刮骨疗伤”,不但不会带累“中国速度”,还会让“中国速度”更加令人信服。

为进一步提高铁路是高铁的安全系数,8月16日起,中国铁路开始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在新图中,部分高铁不同程度降速。同日,已投入京沪高铁运营的54列动车组被召回进行全面整修。而此前召开的国务院会议还宣布:暂停审批新的铁路建设项目,对已获批项目重新安全评估;开展高铁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有重大隐患的项目立即停止运营或建设。

发表于2011-08-23
高铁降速并非什么坏事,只是理性回归。而动车事故,以及随之暴露出的“铁老大”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无法动摇一个基本事实:中国依然有充分的理由去建设一个最先进的铁路运输网络。

落后的交通与贫穷在中国大地上长期共生。近代以来,几乎使用交通工具,从脚踏车到飞机,中国人都比欧美国家晚很多。对于迟迟起步,而又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能源相对短缺、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巨大的中国来说,不可能照搬他国经验成为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或者飞机翅膀上的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很难成为相关行业的领跑者,这时,更多、更快地跑在现代化的火车轮子上就成为必然选择。这些年,随着中国高铁项目陆续上马,国内外不乏质疑之声,如认为高铁过大,短期回报却很微薄等等,但我们必须要看到,即便今天,中国铁路仍是在以占铁路6%的里程,完成铁路25%的工作量,中国仍是在以只及一支香烟长度的人均铁路里程,支撑着春运暑运,支撑着电煤等大宗物资输送,“运力”仍然牢牢卡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咽喉,“一票难求、一车难求”的现象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

发表于2011-08-23
力所能及发展高铁,不是一两个人拍脑门子的决定,而是中国国情的选择、市场的选择。说高铁改变了中国,不只是因为高铁为在“鞋子、袜子、玩具”之外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中国,不只是因为高铁对中国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而是因为高铁真实地改变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无论是大城市圈观念的形成,还是在京沪等“线路”上“朝夕往返”的便利,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肯定地说:痛定思痛、“刮骨疗伤”,是更多地从“人”而非机器身上找差距、补漏洞,都是为了拥有更可靠的系统、更安全的高铁,中国大力发展现代化铁路的方向不会因此改变,更不会如某些经济学家所言,重回绿皮车时代。而无论是批评还是抱怨,公众对高铁的高度关注,恰恰是中国铁路宝贵的社会资源,是其加速改革、不断改进的动力所在。

代表“中国速度”的高铁是中国发展的缩影,高铁所遭遇的挫折也再次证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速度要以安全和质量为前提,急功近利赶出来的东西,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也不符合国人的期待。当下,高速奔跑的中国能否提供更安全体面的生活,正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的交汇点。为了充分安全、为了更高质量,适当降速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而以高铁降速为标志,中国经济增长也将以更稳健的姿态把国人带向未来,那种“10天学会高铁驾驶技术”的要求,那种“大干快上多少天迎接某某某竣工”的口号,只会越来越少了。

上一页|1|
/1页